他的诗在新马成名,他在台办诗社的声名又远盛他的武侠小说,但内地对他的武侠小说,如痴如醉,颠倒众生,粉丝万千,他还兼为名专栏、影评、文评、散文、术数作家, 几乎所有文学的类型都有丰富成果,已成书八百余册,超过七国文字翻译本,兼作品改编电影、电视、连环图已逾40部,而他大半生遭遇,要比他的武侠小说更传奇,大起大落,每重振必奇情。

温瑞安笔下的大侠

2016-09-17 王俊杰猛 温瑞安巨侠

  1、豪强


       温瑞安小说的人物分外众多,但大半俱是豪强,真正的大侠则廖若星辰。即使是偏于正派的人物,如李沉舟、温晚、苏梦枕、戚少商等,也整日只是想着如何壮大帮派,争抢地盘,结交权贵,维持自己小集团的利益。至于百姓的安乐,那不是他们关心的事。


         而像天衣居士、方振眉这种闲云野鹤,在书中也只看到他们纵横江湖时的潇洒写意,而没有行侠仗义。最有侠客气息的反倒是不太令人瞩目的游侠纳兰、医者赖药儿、卜者李布衣,他们胸无大志,一生都混迹在市井中,为升斗小民谋个福祉。这样的人虽然成不了大事,但其实他们才是百姓之幸。



   

2、四大名捕


        四大名捕是温作中份额极重的几个人,他们性情各异,却有正直善良、除强扶弱的共性。他们身具强烈的侠义精神,可以为了素不相识的升斗小民,去抓捕武功和势力远比自己强大的恶人。而在闲暇时,他们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小小爱情,他们会爱、会笑、会生气、会恐惧、会成功、也会无奈,他们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

        然而他们却不是大侠。

        因为他们身上都有束缚。


        其实这四人就是诸葛正我的影子。为了取信,取悦皇帝,诱导利用其施行正确的国策,诸葛正我虽然武功盖世,却整日谨小慎微,对昏君讨好吹捧。他和四个徒弟明知君是昏君,臣是佞臣,却对庙堂上的昏暗束手无策,只好对昏君骄奢淫逸、倒行逆施的行为听之任之,对奸臣党同伐异、祸国殃民的行为无可奈何。他们明知蔡京、童贯等人坏事做尽,却不敢加一指于其身,他们已被皇权和体丆制束缚得动转不得。



        当时天下有不少武功高强之士都欲剪灭昏君,重振朝纲。然而诸葛在侧,无人能动昏君分毫,让他得以继续荒淫、继续胡闹,继续他昏聩的统治。绝灭王楚相玉本是绝代的豪杰,气度恢宏,令人敬仰,若能取昏君而代之,重振乾坤,日后又岂会发生“靖康之耻”?然而这样的英雄却终于死于四大名捕之手,看到这里,我对他们深深地失望。


       在不触及权贵的前提下,四人整日辛苦奔忙,抓捕凶犯。然而他们明知这些千辛万苦抓来的恶人在投入牢狱后,很快便会被昏君权臣纵放,还会继续出来残害百姓,却仍然为了维护法律和制度的尊严而行此愚举。他们看似是法家思想的维护者,值得敬重,然而当昏君佞臣横行不法、戕害百姓时,他们一贯坚定的法家意识便会立刻莫名其妙地消失,强烈的正义感也迅速缩了回去,对恶行视若无睹,听之任之。



        

显而易见,这四人信奉的“法家治国”,实际上有着掩耳盗铃般的双重标准。其实这点不难理解,在一个人治的社会中,在一个权大于法的社会中,在一个制度可以由某些人随意制订和解读的社会中,一味僵硬地去盲从制度,只会让自己失去方向,成为统治者操纵的工具。


        其实四人也并非对此毫无所觉,铁手就曾在杀害楚相玉后深深困惑,无情也曾想过要刺杀昏君,但在大忽悠诸葛正我高明的洗脑后,他们刚刚萌芽的侠客气息又很快湮灭,最终彻底沦为统治者手中的刀。当然,那些由少年时的命运坎坷,落魄江湖时的失意潦倒所积聚起的满腔正义,以及改变社会不公的强烈愿望,仍然要靠心底不断的自欺欺人才能消解,“维护制度的尊严”已成了他们麻醉自己的最佳借口,他们不断给自己编织着谎言,在浑浑噩噩中载沉载浮。  




       其实四大名捕的价值观和所处立场,从本质上就与“大侠”二字背道而驰。大侠是不完全受律法制约的存在,他们是儒家道义和法家律例的结合与升华。当大侠觉得法律已经无法对权贵做出合理的制裁时,他们将举起手中的剑,依据自己胸中的道德与良知,做出一个相对公正的宣判。


        都说“侠以武犯禁”。不敢挑战法律和制度的尊严,不敢去弥补矫正律法的缺失和漏洞,不敢去“以武犯禁”的大侠,那还是大侠么?那只是一个呆板僵硬的执法机器罢了。



        脑中忽又想起追命消极的处世态度。当心中的正直和青春的锐气在一次次的妥协和自欺欺人中磨蚀殆尽后,追命开始沉醉酒乡、玩世不恭,他的背影越来越凄凉落寞,他的神情也越来越麻木无奈。终于,追命的世界观开始渐渐扭曲,从青年时的激昂明锐,变成了中年大叔的----

        “得之,我幸。”

        “失之,我命。”

   

3、王小石


        王小石是温书中比较独特的一个人,他和苏梦枕、戚少商这种一心追逐功名事业的豪强不同。那些人或许也曾有过为百姓和弱者伸张正义的抱负和志向,但在江湖的争伐中,在冰冷的现实中,他们的原则渐渐消失,他们的正直渐渐淡漠,他们越来越习惯妥协和退让,越来越擅长结党和利用。他们无疑更适应这个社会,更容易生存下去,功成名就,然而“侠义”的精神,却早已被他们搁置在一旁。



         但王小石不然。

         “到开封府来碰运气的人,王小石是其中之一。他年轻、俊秀、志大、才高,远道而来,一贫如洗。但他觉得金风细细、烟雨迷迷,眼前万里江山,什么都阻不了他闯荡江湖的雄心壮志。就连春雨楼头、晓风残月的箫声,他也觉得是一种忧愁的美,而不是凄凉。”


        在《温柔一刀》的第一段中,王小石的形象被生动地刻画出来,短短几行字,一个朝气勃勃、胸怀大志、初闯江湖的青年便已跃然纸上。然而怀才多不遇,真正的人才一样会潦倒失意、醉卧街头,但当王小石开始为下一顿饭发愁时,他选择了到药局打工赚辛苦钱,而不是可耻的劫富济“贫”。看到这里,他赢得了我的尊重。



        之后王小石得到了苏梦枕的知遇和重用,落魄过的人才会分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出头;而且王小石是个重情谊的人,他钦佩敬爱苏梦枕,把他真正当成大哥看待,并为彼此间的兄弟情所感动。在落魄和感情的双重力量下,如果出现分歧,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妥协退让、委屈求全,而放弃自己一贯的坚持。

        然而王小石没有,他明确地告诉苏梦枕自己行事的原则:


        “如果朋友行的是伤天害理的事,我岂不是伤天害理?如果敌人是仗义卫道,就算是仇人,我也要相帮。”

        “王小石坚定地道:“我只是在问:“金风细雨楼”的经济来源。”他审慎的神色已远超乎他的年龄:“我知道“六分半堂口包赌包娼,喑底里还打家劫舍、偷骗抢盗,无所不为,如果“金风细雨楼口也如是,都是一丘之貉,我为啥要相帮?”



        于是他得到了我再次的敬重。

        在书中并没有看到太多王小石扶危济困的壮举,但他显然仍与苏梦枕这样的豪强有本质上的不同。苏梦枕要做大事,所以要经营关系,要在一定程度上丢弃道德,向黑暗妥协。他与四大名捕也不同,那些人心如明镜,却束手缚脚,只有无奈地看着不公和黑暗在自己身边蔓延。


        王小石没有束缚。

        当上金风细雨楼的楼主后,为了大局和帮派利益,王小石起初也束手缚脚,不得不做些违心的事,于是他并不快乐。然而他终究无法像苏梦枕和四大名捕一样,舍弃心中的侠义精神,于是他终于与黑暗势力决裂,诛杀了奸相傅宗书。王小石舍弃了楼主的权位,但他却从不惋惜,他是天生的游侠,从来就不适合做领袖。



那种为了所谓的大局,牺牲无辜,见死不救,做有悖道德的事,或许是明智的,是能将利益最大化地,但他却永远都做不到。之后王小石在朝廷的追杀下颠沛流离,险死还生,可他却在逃亡中找回了自己,找回了侠义精神。此时的王小石,比起京城中束手缚脚的王楼主,想必会快乐地多吧。


        或许真正的大侠,反而无法做到绝对的理智和明智,有了太过精密的权衡、太过长远的眼光,和太多为了“大局”而做出的阴暗和妥协,那就不再是侠客了,那只是政客。


 (本文原发表于2014年6月4日)


评论 ( 134 )
热度 ( 81 )

© 温瑞安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