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诗在新马成名,他在台办诗社的声名又远盛他的武侠小说,但内地对他的武侠小说,如痴如醉,颠倒众生,粉丝万千,他还兼为名专栏、影评、文评、散文、术数作家, 几乎所有文学的类型都有丰富成果,已成书八百余册,超过七国文字翻译本,兼作品改编电影、电视、连环图已逾40部,而他大半生遭遇,要比他的武侠小说更传奇,大起大落,每重振必奇情。

风格极致,别具一格/一十五年 话温瑞安 


温派小编按语:2015年11月30日,武侠小说宗师温瑞安先生应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之邀,参加该校团委及学生会举办的【金针讲堂】“惊艳一枪——武侠文化,无尽可能”演讲。当晚,学生以近千手机灯迎接温巨侠,温大侠终携着落笔成兵的才华、改天换日的豪情来到大学生活动中心小剧场。用无尽的武侠文化与南信学子共赴一场笑看风云的晚宴,亮出惊艳一枪。以下是南信一位学子的文章,他当晩缺席,但因此遗憾而成此文,现发上与众共享。


风格极致,别具一格/一十五年 话温瑞安 

2016-04-21 尹尉 温瑞安巨侠



         温瑞安11月30日来到学校演讲,可惜我前日下午就从学校折返扬州,没有赶上,深以为憾。

         从小学三年级始看温大侠的作品,一直看到现在,已有十五年,虽然没有通读其全部著作,亦能算是一个称职的“温迷”了。十五年时间,我从一个爱上武侠的懵懂少年,到渐渐淡化对武侠冲动的青年,再到从诗词转笔撰写武侠,个中经历也算曲折离奇。十五年后,是该写点东西,好好说一说温瑞安了。



        白话武侠小说从民国发源,五六十年代到台湾,七八十年代到香港,二十一世纪登上《今古传奇》杂志,在中国大陆卷起一阵新武侠风暴。百年沧桑,沉淀下来的精品不多。最为人称道的,不过就是上世纪的金、古、梁、温,以及近十几年的小椴、凤歌、沧月等等。所有的作者中,金庸是无法翻越的一座高峰。正因为无法翻越,所以古龙绕开了武侠小说的规律表述,开辟了一条新奇的路子。沿着这条路子发扬光大的写手,就是温瑞安。


        温瑞安写作很早,最擅长的是现代文。他也是为数不多的,由纯文学写手转向武侠进而名动八方的作者。纯文学体裁上,温瑞安擅长散文和诗歌,而这正好对了古龙小说的路子,于是他将这一路风格写得精益求精。


        最早看的一部温瑞安武侠作品是在小学三年级时读到的《四大名捕会京师》。这本书是温瑞安十七岁时的作品,书中的五个故事都很完整,悬疑、侦破、人性角逐,高潮迭起。在那个书籍匮乏的年代,我将这本书看了四五遍,真是茶饭不思,爱不释手。



        上了中学,《今古传奇》杂志兴起,温瑞安不时在杂志上露面,我对他的了解更加深入,开始主动寻找他的作品。


         一次在乡下中学门口地摊上看到十几本温瑞安的作品,于是买下将一沓书搬回房间收好,一到周末,必仔细研读。那时候先看的是他的一部早期代表作:《神州奇侠》系列。



       温瑞安有个习惯,喜欢将小说分很多部,以免读者摸不到筋骨,《神州奇侠》系列就分了八部,另外还有一部后传。


        读到了系列中的《寂寞高手》这一部,才知道武侠小说在诗一般的笔触下,会有如此沛然的力量!《天下有雪》这一部的名字起得最好,小说也是这个系列中最好的一部。萧秋水独闯少林寺,神州结义共赴风波亭营救岳飞……赵师容和李沉舟的死让年少的我久久无言,痛哭了好一阵子。温瑞安将一股热血和抱负写进了《神州奇侠》系列,因为纯粹而壮烈,因为真挚而感动。如今年纪渐长,但那份久违的感动还在。



        说完《神州奇侠》,开始说说《四大名捕》系列。《四大名捕》有很多部,每一个大部头都能成为单独的故事。在《四大名捕逆水寒》里,温瑞安将自己的风格写到了极致。这本书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特色鲜明的群像人物。


       另外,这本书对于情节的架构,对于人性的刻画,对于主次的处理,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温瑞安的语言功力在这本书中发挥到了极致,大开大合处烽烟四起、惊神泣鬼;婉转旖旎处儿女情长、催人泪下。在我心目中,《逆水寒》是温瑞安所有作品中最出彩的一部。



      《布衣神相》也分了很多部,在语言、人物、情节的串联上都相当成熟,是温瑞安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一部《叶梦色》写得非常出彩,有相术的融入,也有禅意的打斗和超拔的体悟。在我看来,《布衣神相》是温瑞安语言上最有高度的一部。


        也顺便说说温大侠的“习性”。他喜欢写续集,很多东西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结尾,而有些续集其实并无太大意义。他喜欢发议论,尤其是后期作品。除去这些,他确实写过很多好书。



        温瑞安的作品陪我走过了整个青春,所以无论写什么文章,读多少书籍,我的文字起源都在他这里,都在他的武侠作品里。温瑞安的写作路子很偏,但相比古龙和金庸,他的文字美感的确别具一格,也特别适合女性读者阅读。我读他的书只记得一些纯粹的感动,因为这感动以后不太容易重温,所以那些精美的文字随着年轻时候的记忆,终将永远珍贵留存,在笔端,在心中。



       原文发表日期:2015-12-15

       刊登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报》



评论 ( 103 )
热度 ( 60 )

© 温瑞安 | Powered by LOFTER